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排名整体下滑
时间:2011/11/29 来源:中华建筑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对国有企业百强、民营企业百强和外资企业百强的社会责任发展水平进行排行。令人尴尬的是,在这300家企业中,建筑行业所属企业的得分虽然略高于榜单企业的平均分,但较之前两年的排行次序,建筑企业整体位置不升反降。更出乎意料的是,人们在榜单的前10名中难觅建筑企业的身影,最靠前的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仅名列第26位,而2009年的建筑类魁首(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年曾坐上第9把交椅。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从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水平整体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300家上榜企业的平均得分仅为19.7分,除了电力行业外,大多数行业都处于刚“及格”的起步阶段(20分~40分)或不“及格”的旁观阶段(20分及以下)。
研究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分由17.0分变为19.7分,比去年稍有进步,但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有1家企业处于卓越者阶段;23家企业(占7.7%)处于领先者阶段;36家企业(占12.0%)处于追赶者阶段;35家企业(占11.7%)处于起步者阶段;205家企业(68.3%)仍在“旁观”;还有26家企业得分为0分或者负分。
据中国社科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评价部部长翟利峰介绍,从2009年开始,中国社科院每年都会向社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而其中的社会责任排行榜无疑是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最量化的描述。“虽然近两年的评价标准日趋完善,评价手段更加科学,但研究结果却指向着这样一个结论: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还很不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力度仍很有限,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进展缓慢。”翟利峰说。
建筑业社会责任出现了下滑。在榜单整体低迷的映衬下,建筑企业的排名更显得乏善可陈:在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300家样本中,共有13家企业属于建筑行业,平均分虽勉强及格(23.8分),但企业多集中在榜单的中下段。
建筑企业有点“吃亏”
如前所述,2011年社会责任指数排名前10位的企业,没有一家建筑企业。按理说,企业规模越大,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越高。但是,对比国内外其他机构发布的中国企业100强(或500强)榜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没有达到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层次。
但事实上,建筑行业并非如此惨淡。翟利峰认为,建筑企业虽然没有在榜单上纵横捭阖,但其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的提升贡献还是很大的。
“不同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面临的议题不同,这也是我们评价体系为分行业评价体系的原因所在。建筑行业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带动产业广,影响面大。除了使用与其他行业通用的指标体系外,建筑业在安全生产、劳工权益、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权重较大。因此建筑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在带动经济发展、安全生产、员工权益保护以及周边环境治理等核心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翟利峰表示。
他认为,建筑企业得分“吃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入围的13家建筑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国有企业今年的涨幅明显小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则呈现小幅下降的颓势,这就造成了建筑企业不涨反跌。他说:“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比较来看,整体水平较低;从企业性质比较来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依旧领先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外资企业进步明显,从2010年的8.1分上升至2011年的12.5分。而民营企业小幅下降,从2010年的13.9分降至13.3分。比较一下2010年和2011年两年排名的变化,发现有124家企业较2010年排名有所上升,170家企业较2010年排名有所下降。在排名上升的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最大。”
另外,能够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的样本企业,年销售收入最少也得在100亿元以上,企业规模都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很多知名的建筑企业参加评选。
社会责任是企业的金字招牌
企业披露自己与社会责任有关的信息的“自觉力”不够,是建筑企业排名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据翟利峰介绍,其他行业的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外资企业正是得益于有相对成熟的制度建设,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设立也相对较早,所以才能在今年的榜单上突飞猛进。
建筑企业不重视对社会责任的管理和披露是整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建筑企业尚未建立系统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较为零散、片面。”翟利峰表示,“不单单是建筑企业,中国很多的企业在这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对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企业内部很少建有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即便有也是与其他部门并行存在。”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可以追溯到约100年前。近几十年来,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从单纯的慈善行为转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在盈利的同时,更加注意在人、环境、社会三方面保持必要的平衡。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观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社会责任是一块金字招牌,只有懂得一桶粥的付出,才能得到一桶金的收获。这是在社会道德下滑、企业责任中落的现实背景下,最王道、也最刚性的企业生存理念。翟利峰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在提供一项改革契机的同时,应该会对现代企业带来强大启示。
据他介绍,国资委已经出台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在中央企业的层面加快建设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步伐。他说:“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我们认为只要到了一定规模,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是企业的基本责任。信息披露的成本很小,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关系不大。”他认为,企业及时公布自己社会责任状况是沟通利益相关方的重要桥梁,具有“外形内塑”的作用。